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生物识别赋能 民航运营生态重构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5-10-24 10:42:00

在全球航空运输业逐步走出新冠疫情阴霾、迎来复苏与增长的关键阶段,机场作为连接世界的重要节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运营压力和服务升级挑战。客流量的快速回升、运营成本的持续攀升,以及对安全、效率和体验的多重需求,推动机场加速朝智能化、自动化、无缝化方向转型。

英国知名情报与咨询公司ValourConsultancy在最新报告《2025年智能机场无缝旅客旅程》中指出,生物识别技术和身份管理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旅客流程,逐步成为推动民航旅客便利服务市场发展的关键动力。随着旅客对“丝滑”数字化体验需求的不断增加,机场和航空公司正通过部署生物识别技术,重塑旅客出行的每一个环节。

驱动民航服务市场扩张

报告预测,2024年~2033年,全球机场旅客便利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58亿美元,其中生物识别相关解决方案的市场份额将超越传统非生物技术成为主流。推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因素是机场运营商及其技术合作伙伴对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旅客体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以更少的资源创造更高价值的现实压力下,生物识别技术和身份管理技术成为关键突破口。

ValourConsultancy咨询公司对全球近3900个机场的自助服务与自动化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机场正在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处理旅客流程,包括值机、行李托运、安检、登机和边境检查等环节。报告指出,一些机场已将“生物识别赋能的无缝旅程”视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战略,这不仅提升了旅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而且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运营成本。

报告作者约翰·德夫林表示:“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阶段,航空运输业面临更大压力,企业必须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个性化的服务。市场动态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关键在于更智能地运营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他还指出,随着旅客对非接触式服务体验的接受度不断提高,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已不再局限于大型枢纽机场,而是逐步向区域性机场拓展。

报告还强调,供应商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转变。过去以设备销售为主的收入结构正逐步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尤其是维护、升级与续约合同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收入来源。这种趋势不仅增强了客户黏性,也为技术供应商提供了更稳定的现金流与长期合作机会。

助力机场基础设施智能升级

随着全球航空旅客量的持续增长,机场基础设施的扩建与现代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机场集团的重点投资方向。报告预测,到2033年,全球将新增236个机场,届时机场总数将接近4100个。这些新建机场大多属于年旅客吞吐量在500万人次~1500万人次的“第三梯队”机场,以及年旅客吞吐量少于500万人次的“第四梯队”机场,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

这些新建机场项目的落地,不仅是应对航空客运需求增长的必要举措,更是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选择。随着全球航线网络的持续拓展,新建机场将显著提升旅客吞吐能力,提高多式联运效率,增强偏远地区与全球市场的连通性。作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新机场有望激活当地文旅产业潜能,推动现代物流体系迭代升级,吸引高附加值产业和商贸资源汇聚,从而打造以航空枢纽为核心驱动的新兴经济增长极。

在这一轮机场扩建与现代化浪潮中,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部署成为重中之重。德夫林指出:“随着更多流程实现自动化,运营成本正不断降低,投资回报率则在持续提高。”例如,自助值机柜台已投入使用超过20年,其功能也在不断升级,提供多语言界面、生物识别登录、行李标签打印和座位选择等综合服务。

在行李处理领域,自助行李托运设备已逐步呈现三种主流形态:具备基本称重和行李条打印功能的基础型设备,能够实现自动扫描和行李传送的半自动型设备,以及集成了身份验证和全流程行李处理功能的综合服务型设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集成生物识别技术的自助行李托运设备市场份额约为14%,但预计未来几年将迎来快速增长,并有望成为机场盈利潜力最大的旅客交互节点。

电子闸门作为高效、安全的旅客通行方案,已广泛应用于登机口、安检通道和贵宾休息室入口。生物识别系统已成为智能边境检查的核心技术支撑,特别是在美国、欧盟、阿联酋、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正通过立法或行政规范推动其应用。

提高民航旅客体验标准

现代旅客对便捷数字化体验的期待,已成为推动机场技术革新的核心动力。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和机场正在将数字身份认证整合至旅客App、自助终端和登机流程中,打造“一张脸通行机场”的无缝旅程。

这种技术整合不仅提升了旅客满意度,也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旅客在体验更顺畅的旅程后,其在机场内的消费意愿大幅增强,特别是在餐饮、零售、贵宾服务等非航收入领域。机场因此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目的地”,实现运营效率与商业收益的双赢。

报告预测,2025年,生物识别相关解决方案的市场价值将首次超过传统非生物识别解决方案,成为旅客服务市场的主导力量。随着更多机场和航空公司推动流程现代化,生物识别技术在旅客通关方面的收入占比将从2024年的47%提高至2033年的76%。

尽管生物识别技术无法覆盖所有旅客,如部分老年人、儿童、隐私敏感者,但其对整体流程的优化作用显著。德夫林指出:“旅客对生物识别技术的接受度正在迅速提升,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已广泛使用面部识别或指纹验证的背景下。机场引入这些技术不仅能释放人力资源,更能将人工服务集中于有特别需求的旅客群体,实现服务精准化。”

到2033年,涵盖硬件、软件、身份管理及相关服务在内的机场旅客接触点整体收入将实现93%的增长。非生物识别解决方案预计将在2029年达到增长顶峰,之后增长动力逐步减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生物识别技术与身份管理解决方案将实现高达217%的迅猛增长,从而确立其主流方案的地位。

报告总结称,这类生物识别解决方案具备高度可扩展性,不仅适用于大型国际机场,也能通过模块化部署方式服务区域机场。“机场无须一次性投入巨额资金,即可在最关键的旅客接触点引入自助与自动化服务,逐步建立智能化运营体系。这种灵活、分阶段的实施策略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机场对航空公司和旅客的吸引力”。(中国民航报 特约撰稿人董晨晨)

延伸阅读

未来机场通行证:数字化身份正逐步成为“新标准”

尽管行业预测未来民航客流量将持续攀升,但传统流程中旅客需要反复出示实体证件的体验痛点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制约了机场在有限空间内的运营效能提升。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依赖人工核验健康证明的应急模式,更暴露出传统身份验证体系的脆弱性,促使民航业达成共识——唯有将身份与旅行资格审核前置至抵港前阶段,方能支持未来规模化运营。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的OneID倡议,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抓手。该体系以生物识别技术为基石,构建起旅客自主可控、可验证的数字身份系统,旨在实现机场全流程的高效、无缝、非接触式通行。其发展路径呈现两大战略方向:一是“起点前置”,将身份核验嵌入线上值机环节,旅客可通过航企App或网站提前上传护照及面部生物特征数据。二是“终点延展”,将便捷体验贯穿旅程全周期,涵盖中转、抵达和行李提取等场景。

其中,“起点前置”理念已在多国推进实践。部分国家正推动预审信息的跨主体协同共享,促使签证与入境资格审查在航班落地前形成闭环,旅客抵港后仅需要通过快速生物识别核验即可高效通行。与此同时,配套的数据隐私保护框架也在同步构建,通过明确生物信息非集中存储规则、确保技术方案满足各国数据监管要求,切实降低该技术的落地应用门槛。

有业内专家指出,健康证明的数字化是一次大规模的用户教育。疫情迫使人们习惯了在手机上存储和出示数字健康凭证,这为全球旅客接受数字护照和登机牌铺平了道路。IATA联合多家技术供应商和大型机场开展互操作性测试,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使“OneID”从可选功能转变为系统默认配置。

在全球航空运输业加速智能化、数字化、无缝化的浪潮中,生物识别技术已从锦上添花的可选项变为机场提高运营效率、优化旅客体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ValourConsultancy的行业洞察颇具启示:“未来的机场将超越传统交通枢纽的定位,进化为以旅客体验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智慧服务平台。”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能否率先构建跨机构协作、高可信度的数字身份体系,将成为决定机场运营效能和服务质量的关键竞争力分水岭。(董晨晨)(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三亚民航2025年职工篮球比赛拉开战幕
乌拉特中旗机场开展安检设备“全面体检...
西北空管局空管中心圆满完成新建南二跑...
赤峰机场顺利完成秋季设备换季维护工作
呼伦贝尔机场联合机场商贸开展中秋主题活动
东航江西分公司举办贵宾厅双节主题活动
首都航空:做优首乘服务 助旅客圆梦蓝天
深圳航空郑州基地:万米高空“镜”显真情
江西航空开展主题机上活动
中国航油山西分公司团委组织参观抗战主...
中国民航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在...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全电食堂”改造项目...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机场急救中心成功协...
壹通无人机公司签署多边保险服务协议
中国民航大学召开航空国际商务专业建设...
阿斯塔纳航空广州—阿拉木图航线增至每...
锡林浩特机场暑运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技术进阶助推航空保障升级 宁夏机场承接...
山东东营机场安检:筑牢安全防线 + 升级...
易斯达航空恢复运营以来客运量累计突破1...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